2006年4月26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浙江潮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端平一碗水 看准公平秤
本报记者 慕容梦漪

  钟公庙街道司法所,地处宁波市南郊鄞州新城区。谈起辖区情况,司法所所长朱依蓉马上冒出两个字:“复杂!”
  的确,钟公庙街道43平方公里范围里,有28个行政村、16个社区、3个派出所和一个高教园区,把农村、城市、城乡接合部都囊括其中,也把村民、市民、外来务工人员、高校学生杂糅在一起,情况纷杂,矛盾纠纷也就多。可就是这块“硬骨头”,却让钟公庙街道司法所“啃”出了门道来。
  2005年6月2日,钟公庙街道前周村鄞州豪杰汽配厂发生了一起工伤事故,安徽籍职工刘某触电身亡。
  由于事发突然,死者家属到企业法定代表人家里又哭又闹,情绪非常激动。为了能够及时化解矛盾,街道司法所派出调解员石兆良和张孙庭负责调解。
  6月6日上午,双方当事人到街道司法所进行第一次调解,死者家属向企业方提出了50万元的高额赔偿要求,而企业方只答应赔10万元,第一次调解不欢而散。为此,调解员及村干部主动上门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。
  6月9日上午,第二次调解开始。这次,2名调解员改用“背靠背”的调解方法——一方面让企业方体谅死者家属的悲痛,另一方面让死者家属了解工伤赔偿相关的法律法规,不要提出无理要求。最后,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协议:企业方一次性赔偿死者20万元,并且在6月10日上午就兑现了。
  “发生死亡事件,死者家属在异常悲痛时往往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,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。对待涉及死亡事件的纠纷,我们的态度是:重视生命,但不可违背公道。”朱依蓉说。2005年,钟公庙街道辖区内发生的工伤致死纠纷,无一引发群体性、恶性事件。本着尊重、公正的原则,所有纠纷都有了合理的调处结果。
  由于位于鄞州新城区,钟公庙街道辖区内基建工程不断,特别容易发生建设单位与周边居民间的矛盾,且容易演化成群体事件。于是,一有新工程上马,司法所的调解员们就持续关注,以求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现在,辖区内居民都有了这样的共识:“别以为只有通过信访才能解决问题,街道调解委也是靠得住的。”